腸躁症/大腸激躁症

更多文章內容請參考健康醫療網
大腸激躁症 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腸躁症是一種很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發生率1020%,患者經大腸鏡檢查發現腸道構造正常,但是蠕動功能失調,因而出現不同症狀的組合:腹絞痛、腹脹氣、排便習慣改變、解便不完全的感覺、糞便有黏液、交替便祕或拉肚子,症狀因人而異。有人便秘,只解出一點或是腹絞痛無法排便;有些人卻會帶有黏液性排便,甚至水瀉無法忍到廁所;有人則會交替便秘或拉肚子。有時症狀會緩解幾個月而又復發,或是症狀一直惡化。雖然腸躁症不會引起癌症,不過卻會造成患者極度不適和苦惱,甚至會失去工作、不敢社交應酬,和無法短途旅行。

女性患者占大多數,在月經期症狀較明顯,和經前症候群一樣,由於血清素的濃度起伏過大,而導致憂鬱等症狀。醫學研究發現,身體的「血清素」95%是在腸胃道,和腸胃道的功能有關,5%是在大腦。由於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道細胞「血清素接受器」減少,無法運送血清素回到腸細胞中,造成過多的血清素存留在腸道中,導致腸子蠕動和感覺的異常。臨床發現,大腸激躁症患者的大腸對於輕微的壓力會過度反應,同時也常合併焦慮和憂鬱的情形,腸道經由「自律神經」和大腦相連。自律神經不但掌管消化器官的血液供應、調節腸胃道蠕動的協調性,更是維護腸道「發炎」和「消炎」之間的平衡。

我們每天需要吃三餐來攝取均衡的營養,腸道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例如:腸躁症患者的大腸對於輕微的壓力會過度反應,同時也常合併焦慮和憂鬱的情形。腸躁症患者之所以會有慢性自律神經失調,其原因是由於三餐經常吃下了不適合個人體質的食物,過度活化腸道的交感神經造成腸道「慢性發炎」,影響腸子的血液循環和免疫力,導致腸道功能的失調。所以,腸躁症患者的腸道細胞血清素接受器減少,無法運送血清素回到腸細胞中,造成過多的血清素積留在腸道中,導致又再刺激腸子不當蠕動和異常感覺的惡性循環。

目前主流醫學治療大腸激躁症是以藥物減輕症狀,和減少壓力為主。被醫師診斷為腸躁症的病友,建議大腸激躁症的病友要多喝溫水,避免喝酒、含咖啡因飲料,避免吃會產氣食物,例如:牛奶、乳酪、碳酸飲料或過多的豆類,不吃飽和脂肪酸及紅肉,再配合調整飲食去除造成腸道慢性發炎的食物源頭 同時要規律運動、瑜伽、靜坐,以及到樹林中用腹部深呼吸,有助於放鬆和恢復自律神經的平衡。如果久治不癒而身受其苦的話,建議可以尋求醫師找出自律神經失調之處加以調整,自然就能正本清源脫離腸躁症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