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是身體的自動中控中心
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之所以叫做自律神經或自主神經(autonomic
nerve),就是它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不需要大腦下指令,就能夠及時、主動協調各器官的功能,以因應體內和環境所發生的變化,進而維護身體的健康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類,自律神經系統是由丘腦、腦幹經由脊髓傳達到全身的體表、肌肉骨骼和體內所有的器官,包括全身的動脈都伴隨有自律神經的分佈。自律神經就是人體器官內臟的大腦,負責自動調節身體的自癒能力,與各部位機能與臟腑協調運作有極密切的關係,內在臟腑機能的不協調,或外在環境壓力等因素,均可能影響自律神經機能的指數,這個自律神經的綿密網路遍佈全身,占了周邊神經的90%,而掌管我們運動和感覺的體神經只佔了10%,自律神經至關重要
影片來源:TVBS健康2.0
自律神經系統 |
自律神經系統的三大功能
一、自律神經調控全身「良好的血液循環」
人是溫血動物,身體的各角落都需要良好的血液循環,以便帶來營養、氧氣、荷爾蒙、抗體、免疫細胞和維持溫度等等,自律神經除了掌控心臟本身的血流、心跳節律和收縮壓力之外,還負責調節全身各處局部的血液循環,凡是動脈和微血管的血管壁都有交感神經分布,以便調控各部位適當的血流量(微循環),同時運走代謝廢物和毒素,如此才能讓細胞運作順遂以及各個器官發揮其正常的功能。所以說自律神經決定了血液循環,進而決定了生老病死!血液循環決定了你我的健康和自癒力
二、自律神經掌控體內「平衡的發炎消炎」
當我們遇到壓力或吃進不對的食物時,身體便會自動啟動交感神經的活性來武裝應變,就如同踩油門一樣衝衝,讓身體產生「發炎」反應來排斥不好的食物或毒素,以保護我們健康。當不好的食物排掉之後,身體又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的活性來「消炎」滅火,如同踩煞車一般,解除身體的緊張狀態,以便吸收營養和修復細胞。所以,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相互拮抗,以維持自律神經的動態平衡,才能維護身體各部位適當的微循環以及各器官之間運作的平衡
三、自律神經負責身體「和諧的器官運作」
自律神經就如同身體一個全自動的中央控制中心,不但擁有監控全身各角落的監視系統,而且能夠主動、即時調度資源到失調的現場進行維修的工作。舉例來說,當我們跑步時,心臟不需要大腦下指令,心跳就會隨著我們的運動量而自動地加快,這就是自律神經的功用,讓我們能專心跑步和注意路況安全。有趣的是,呼吸也會跟著心跳而適時地加快。可是,心臟和肺臟之間並沒有神經直接相連,那麼它們是如何能彼此溝通而同步變化呢?這也是自律神經的功能之一,自動協調心臟和肺臟能夠同步化,達到器官之間運作的和諧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精神病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精神病」,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群症狀的統稱並不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是神經的生理機轉出現了問題,是一群「血液循環不良」的功能性疾病。自律神經系統,除了負責調控全身各處包括腦部、內臟、皮膚、肌肉和骨骼的「血液循環」,還擔任協調身體各個「臟器運作的平衡」,是由於自律神經所負責的「良好的血液循環」、「和諧的器官運作」與「平衡的發炎和消炎」三大功能失衡而導致的症狀,所以其症狀往往發生在二個或以上的部位或是產生多種症狀。例如,大腦的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焦慮、憂慮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消化道的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胃脹、軟便、腸躁症或胃食道逆流等,而腸躁症往往也會合併有焦慮症。心理的壓力或荷爾蒙失調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不是自律神經失調唯一的原因
自律神經失調最大的元兇:飲食VS壓力
導致現代人自律神經失調的兩大因素就是「飲食遠離天然」和「生活壓力過大」。當我們吃到不對的食物或是遇到壓力的時後,會激發身體的的交感神經亢奮起來,讓體內產生發炎排斥的反應,去排除這些有害的物質或是武裝身體來防禦,以保護我們的健康。等到這些不好的物質被排出體外或是當脫離緊張的環境之後,身體便會自動啟動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讓身體產生消炎修復反應,來解除身體的緊張狀態,讓我們放鬆休息、吸收營養和修補細胞。如此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節制,得以維護身體各器官功能的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失調竟然與食物有關!
我們每天吃三餐為了攝取均衡的營養,而胃腸就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近年來食品安全連環爆,致使我們經常吃到不適當的食物,然而現在的食物長久以來遠離了天然,連常吃的蔬果多是人工改造的品種,缺乏許多天然營養素和微量元素,加上各種人工添加劑、重金屬和化學汙染物的入侵,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和造成細胞膜脆化,讓身體不時地刺激交感神經疲於奔命長期應戰,同時也引發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被啟動起來,以制衡交感神經的亢奮,結果形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追逐戰。如此,久而久之打破了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導致自律神經的失衡,結果影響到身體血液循環的順暢,發炎消炎的平衡以及器官的正常運作,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當生活中的壓力過大最終將超出身體的負荷,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病症的大爆發
交感和副交感之間的拉鋸戰
倘若我們經常吃到不適合的食物或是長期蒙受壓力的情況下,經常啟動身體的交感神經產生發炎的防衛反應,也會引發副交感神經被經常啟動起來彼此制衡,結果形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拉鋸戰,久而久之導致自律神經的失調,不是交感神經的油庫被耗掉,就是副交感神經的水庫過低等情形,終將產生器官功能失常的症狀,後果之一就是打破了體內發炎和消炎之間的平衡,造成身體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已被證實是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憂鬱症等慢性病之間的共同因素,可見自律神經調控身體發炎和消炎之間平衡的重要性。這就如同中控中心的監視器顯示身體有多處同時亮紅燈,讓中控中心的人員(自律神經)不停地忙著協調和調派資源而疲於奔命,結果造成中控中心的人員忙不過來,導致無法即時解決器官功能失調的問題,最後產生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自律神經是人體的自我修復系統
自然醫學常常談到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癒力」,這些說法聽起來很抽象,也和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似乎有很大的落差。其實,現代醫學早就發現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之所以叫做自律或自主神經(autonomic
nerve),就是它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不需要大腦下指令就能夠及時、主動來應變體內和環境所發生的變化,以維護身體的健康
人體既然擁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那為什麼我的慢性病並沒有自我痊癒而症狀消除呢?問題就是出在患部器官出現局部的「血液循環不良」,造成患部堆積了過多的乳酸代謝產物、發炎物質、以及缺氧所產生的自由基和神經疼痛物質等,導致患部無法自行修復,結果產生各種慢性病症,例如,胸悶、心悸、眩暈、肌筋膜疼痛和腸燥症等等。不只如此,連國人的十大死因,如腫瘤、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慢性病共同的基本病理癥結,都是局部的血液循環有障礙
由於我們是溫血動物,身體各處都需要良好的血液循環,以便維持細胞合適的溫度,並且帶來足夠的營養、氧氣、荷爾蒙、抗體和免疫細胞等,同時運走代謝廢物和各種毒素,如此才能讓細胞的運作順遂,各個器官得以發揮其正常的功能。因此,血液循環決定了你我的生老病死,也就是所謂的自癒力。自癒力需要符合自我維護、自我診斷、和自我修復的三個條件。自律神經系統是人體的一個中控中心,除了能夠隨時監控全身各器官的情況以便即時「自我維護」之外,當自律神經無法「自我修復」患部的時候,就會發揮「自我診斷」的功能讓身體產生不適的症狀,發出健康失調的警報訊號,來提醒身體的主人需要就醫找出原因,同時也要審視和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是否飲食天然、適度的休閒運動以及正面的想法。
疾病痊癒的關鍵在於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改善患部器官的微循環,消除患部的慢性發炎,並恢復患部器官的和諧運作的功能。所以,自律神經是人體自癒力的執行者,自律神經是治癒疾病的關鍵
自律神經失調讓你生病了嗎?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2014年全球健康人口僅占總人口數的5%,而絕大多數75%的人是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剩下20%的人是已確診為罹患各種疾病。也就是說,全球絕大多數95%的人都是處於不健康的狀態,可是目前醫療所照顧的只是這些已經罹患疾病的1/5人口而已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只是身體無病,還是一種身體、精神與交往上的完美狀態。亞健康是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連續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就是身體處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態,其精神活力、反應能力會逐漸下降,由於掌管所有內臟的功能和局部循環的自律神經失調了,導致某些器官的功能也失調。雖然,此時驗血的數值和各種檢查的報告都還沒有達到疾病的標準,若處理得當,身體會向健康轉化;可是如果不去即時改善,這種長期的自律神經失調終將導致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和憂鬱症等慢性病,甚至癌症
代謝症候群反映出身體自律神經的狀態
現代人很多都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血壓、血糖或血脂偏高。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有五項指標,包括:(1)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2)血壓異常: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血糖偏高:空腹血漿血糖≧100mg/dl。(4)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150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服用藥物下,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女性<50mg/dl。臨床上需要符合其中三項即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其實,只要腰圍、血糖、血壓和血脂有一個指標超標,就反映出身體的自律神經有失調,身體器官的代謝功能已經開始不正常了,也就是處於亞健康的狀態。經由飲食與運動等生活型態的改善,的確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不過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去努力,必須有毅力才能堅持下去。可惜,卻有不少人因為沒有辨法養成健康飲食以及運動習慣,因而使得代謝症候群一發不可收拾,1〜2年之後直接進展到慢性病,造成終身需要吃藥的遺憾
自律神經失調竟養成了大病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初期往往沒有多大不舒服的症狀,頂多是抗壓性開始降低或常犯感冒等小病不斷,大家比較不會去注意它。可是,如果不去正視這些亞健康的徵候,等到加上經濟或生活壓力、感情挫折等心理因素而超出身體所能負荷的時候,致使進展成為罹患疾病之前的自律神經失調的過渡期,繼續放任下去的結果,終究會演變成為慢性疾病或癌症
當您發現有下列情形時:起床精神不好、淺眠或多夢等睡眠品質不佳,總覺得疲倦,手腳冰冷,口乾舌燥,食慾不振,情緒不穩或是常感冒,您可能正處於自律神經失調的亞健康狀態,應盡早尋求自律神經門診的協助,找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並透過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適時地恢復身體自律神經的平衡,千萬不要把小病養成了大病。自律神經失調確實是個挺嚴重的問題,不能輕忽啊
輕微自律神經失調的訊號有哪些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是一種警訊,提醒你已經超過身體所能負擔。雖然忽略不處理,基本上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嚴重的會產生「耗盡症候群」(Burnout syndrome)或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持續或反覆發生嚴重的體力無力感及腦力耗盡感超過6個月而無法解釋,疲勞、記憶力或注意力不集中、脾氣變差、很容易不耐煩、失眠、頭痛,甚至一放假休息,就覺得全身不舒服。可能原因有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問題、神經系統問題、精神疾病等多重因子造成。國外研究顯示,這些人會藉助喝酒抽菸來排解壓力,加上長期睡眠不足,反而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這時候只是服用抗焦慮或鎮靜安眠藥來壓抑症狀,而不去找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源頭,就像是剪斷身體的失火警鈴,失去救火的先機,讓健康的問題在體內燜燒越來越大,最後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
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的症狀及慢性疾病:
自律神經遍布身體各個器官,失調的症狀可能遍及全身,多數人會有二到三種不同器官系統的症狀,症狀的呈現因人而異,患者通常經徹底檢查後仍無法找出能合理解釋症狀程度的器官病變。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的原因很多:
1.
先天基因的表現
2.
飲食與生活作息的異常
3.
重大或長期壓力的累積
4.
藥物副作用
5.
神經退化性疾病(糖尿病或者帕金森氏症)都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 腦部:頭暈、頭重、偏頭痛、注意力難集中、情緒起伏不定、易怒、容易緊張、焦慮、恐慌、憂鬱
負面思考、無力倦怠感、入睡困難、淺眠、多夢、半夜容易醒來、打鼾、中風後遺症、癲癇、
手抖、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
手抖、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
• 眼睛:眼睛乾、眼疲勞
• 耳鼻喉: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咽喉乾或異物感、容易感冒、眩暈、梅尼爾氏症
• 胸腔:心悸、胸悶、呼吸困難
• 胃腸:打嗝、腹脹、胃脹、常放屁、軟便、便秘、胃食道逆流、腸躁症、狂食症、吞嚥困難
• 泌尿:頻尿、夜尿、攝護腺肥大、性功能障礙
• 肌肉:肩頸僵硬、腰痠、背痛、足底筋膜炎、不寧腳症候群
• 皮膚: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頑固性皮膚病
• 內分泌:失調、盜汗、多汗症、手腳冰冷、臉部潮紅
• 婦科:經前症候群、提早更年期、更年期症候群
• 兒童:妥瑞症、注意力不全過動症ADHD、亞斯伯格自閉症、腦性麻痺、發展遲緩兒、過敏性鼻炎
• 其他:癌症...等
調節自律神經的關鍵
你知道胚胎第一個發育的是甚麼器官嗎?大腦吧?不是啦,人體最先發育的器官是心臟,第二個發育的器官才是大腦,所以心臟比大腦還重要! 因此,人們才會說「愛你在心,口難開,愛在心坎裡」,而不是說愛在大腦裡
心臟的跳動開啟發育的脈動
早在胚胎剛發育的初期,心臟細胞就有自發性的規律跳動,啟動了胚胎發育的生理時鐘。由於心臟的跳動是身體振動頻率的源頭,根據這個體內的標準時鐘,各個器官才能有條不紊地按照時序一個接一個的形成和發育成熟,並且彼此保持和諧地運作。同時,每個器官的血液循環都擁有與心臟搏動相對應之共振頻率,得以確保該器官能有效率地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
自律神經負責心臟跳動節律
等到胚胎的腦部和脊髓形成之後,心臟搏動的心律就改由「自律神經」接手來調控。也就是說從胎兒時期開始一直到成人,自律神經負責調控身體的生理時鐘—心臟的心律。自律神經除了調控心跳節律、收縮壓力和心臟本身的血流之外,還負責調節全身各處的局部血液循環。凡是動脈和微血管的血管壁都有交感神經分布,以便調控各部位適當的血流量(微循環)
自律神經是疾病痊癒的關鍵
疾病痊癒的關鍵,在於調節身體自律神經的活性,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帶走累積在患部的乳酸廢物、發炎物質、自由基和神經疼痛物質等,疼痛很快地就會舒緩。接著,血液中的營養和氧氣就能夠經由已被改善的微循環,充分地進入患部來修復細胞。由於每天都能有效地活化細胞,所以症狀就會一天比一天好,最後就能達到最佳的修復狀態。因為自律神經掌管全身各處的微循環,並調節發炎和消炎之間的平衡,以及協調各器官之間運作的和諧,發揮自律神經的「自我修復」功能是疾病痊癒的關鍵
和諧共振平衡自律神經創造健康的身體
由於自律神經的活性像腦波一樣,是一種波動頻率的傳導,是無法使用化學藥物去調節的,必須用振動的波頻才能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因此,我們需要運用物理的振動頻率才能調節自律神經的頻率,這是物理學上的「共振」原理,以改善患部的微循環,達到治療的目的。我們這個萬物繽紛、萬紫千紅的世界是由「共振」所產生,共振是宇宙間一切物質規律活動的普遍現象,人和所有的生物也是宇宙間的物質,微觀世界的電子、質子、中子等物質都是由不同振動頻率的粒子所組成,粒子運動的能量從電磁波頻譜來看,都是以旋轉波動的形式傳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正說明了「物質就是能量」,共振普遍存在於生命之中,人體也是一個生物共振體;心臟是胚胎第一個發育的器官,其次才是大腦,人體共振的源頭來自心臟的搏動,每個器官的血液循環都有與心跳相對應的共振頻率,如此各個器官才能有效率地獲得適當比例的血液供應。除了心跳、血液循環、呼吸都有其固有頻率之外,我們的大腦進行意念活動時產生的腦波,也會發生共振的現象。科學家大衛霍金斯發現,誠實、同情和仁慈能增強一個人的意念共振,改變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
「共振」(Resonance)是指一個物體發生振動時,會引起具有相同振動頻率的另一個物體也發生振動的現象。例如,光合作用、蟲鳴鳥叫、音響喇叭的「共鳴」和振盪電路的「諧振」都是一種共振現象,如果沒有共振,天地間的生機將會消失,整個世界將會變得荒蕪和死寂,沒有共振就沒有世界。聲音本身就是一種振動的音波,會讓人產生共振的現象,不過,吵鬧的噪音令人心煩氣躁,而優美的音樂卻令人心曠神怡。能讓身體產生和諧振動的波頻,會對身心帶來良好的效果。讓身體產生和諧的共振能夠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進而維護血液循環的正常、發炎消炎的平衡以及器官之間運作的協調,因而創造了健康
輕微的自律神經失調可靠訓練來改善
我們該如何打造一個血液通暢的身體呢?那就是平衡自己的「自律神經」,就能讓您的健康再升級,因為自律神經不但掌管全身各處「血液循環」的暢通,而且負責維持體內「發炎消炎」的平衡。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毒素」,像是平常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都潛藏著讓身體容易生病的毒素。這些毒素會導致身體去活化交感神經,產生「發炎排斥」反應,將毒素排出體外,來保護身體。隨之,身體又會自動啟動副交感神經的活性,產生「消炎修復」反應,解除體內的發炎反應,來修復細胞。細胞之間具有電阻、電容與電感三種特性。細胞間就像電流迴路一般,雙股螺旋的DNA就像自動感應的線圈。正常細胞的電位是70-90 mV,而老化的細胞降低為50
mV,癌細胞的電位更低只有15 mV。當細胞的電位降至50 mV以下時,就容易感覺疲累、生病。生物體的健康狀態,取決於正常細胞的共振與病源體的振盪,在兩者對抗下由何者取勝。身體毒素的來源有四類:食物、空氣、暴露於負面磁場以及負面思考。當負面因素過度時就會致病。自我實踐讓身體變得健康的方法,可歸納為六項行動:
一、最佳的良藥:吃對「食物效果驚人」
1. 提高免疫力的「飲食模式」:首先不要吃「有熱量卻沒有營養」的人工食品。其次是提高免疫力的「蔬菜攝取方式」,每天至少吃五種當季的天然蔬菜和水果,才能充分攝取重要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來維持身體自律神經的平衡。
2. 吃錯食物讓食物跟身體打仗:減少肉類的攝取,由於人工生長激素、環境荷爾蒙、重金屬、農藥和抗生素等有害健康的脂溶性化學汙染物會進入細胞內而不易排出體外,導致化學汙染物累積在食物鏈中,再經由食物鏈而囤積在各種動物的體內。而人們什麼都吃的結果,導致累積在牲畜體內一輩子的這些化學汙染物,我們一餐都吃下肚,造成人體的化學汙染物多又雜,這就是所謂「生物累積和放大」的效應。乳類、蛋類和肉類的脂肪和細胞內,本身也含有害健康的成份,並不符合選擇食物「營養又無害」的原則。因此,建議以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例如:黎麥、糙米、黃豆、芝麻和堅果來取代肉蛋奶的二手蛋白質,就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包括人體所需的九種必須胺基酸,至於紅肉中的維生素B群、鐵與鋅,也廣泛地存在各式各樣的蔬果、全穀類、堅果和海藻中
3. 健康吃,順序是關鍵:不累積毒素的飲食順序,一開始「先吃蔬菜」,接著吃蛋白質的主菜,最後才吃糙米飯或全麥食物的主食。醫學已證實「吃飯七分飽」確實能夠延年益壽
二、提高生命力:活著就要「動」
選擇「有益健康的運動」,走路是最簡單又有效的保健運動。人是動物,「活動」的真意就是活著就是要動,每週3.5小時,平均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促進自律神經的平衡和維持骨質的密度,也是平衡自律神經的不二法門之一
三、大自然的規律:「睡眠」是最佳的排毒時間:
養成「不累積毒素」的熟睡法,睡眠是人體器官的修復時期,醫學研究證實熟睡是大腦關鍵的排毒時刻。因此睡得沉酣,成為副交感神經型的人,全身自然就通體舒暢,疾病也就無法上身!在二十四小時的生理週期裡,讓細胞的複製能夠在最安全的時機發生,也就是在「夜晚」時段。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因此夜晚盡可能在黑暗的環境下睡覺。我們只要順應這個「大自然的規律」,身體健康的程度最高,而且又不容易生病,也可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
影片來源:TVBS健康2.0
影片來源:TVBS健康2.0
四、身體完全解放:「腹式深呼吸」是最有效的紓壓
體驗超神奇的「深呼吸」,不累積毒素的呼吸法,就是鼻子慢吸,閉氣數秒或十幾秒,然後用嘴巴慢慢吐氣的腹式呼吸法。這樣讓交感神經不會過度亢進,有益平衡身體的自律神經,打造血液通暢的身體
五、60分的人生其實很美麗:「正面肯定的思維」
打造一顆終生「不累積毒素」的心,因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許多壓力,所以問題不在於壓力本身,而是壓力與放鬆之間的平衡。由於不安及憤怒的情緒只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縮短壽命」。因此面對壓力,「隨它去的心態」比「打敗它的心態」來得好
六、啟動每一天的清新能量:「太陽」
萬物的能量來源,每天至少30分鐘「曬太陽」,提升身體的能量和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
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獲得緩解,德國的前瞻性的營養學研究23,153人發現,堅守健康生活的四原則 (1)低肉類消費和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全麥麵包全穀類,(2)不吸菸,(3)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值) 小於30,以及(4)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的病人,在7.8年後比沒有堅守健康飲食原則的患者,降低了78%發展成為慢性疾病的整體風險。這包括了降低93%糖尿病危險,降低81%心肌梗塞危險,減少50%中風的危險,減少36%罹患癌症的整體風險。堅持這4個簡單的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能夠大幅減少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這些疾病正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四名!總之,決定健康與生病命運的生命三大操縱桿:就是選擇天然的植物性食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以及健康的紓壓方式,都會影響身體共振的和諧。所以說,身體的和諧共振創造了健康
影片來源:TVBS健康2.0
影片來源:TVBS健康2.0
藥有效,但病好了嗎?別讓「藥」啃蝕了你的健康
感覺身體不舒服是由於自律神經響起健康的警報,來提醒身體的主人,需要就醫找出病因了,藥物可以再急性期緩解症狀,不能只靠藥物,因為藥物的作用短暫,如果只是不斷地服用藥物去壓抑症狀,而不去找出造成症狀的源頭,就像剪斷身體自律神經中控中心的警鈴,失去救火的先機,讓健康失調的大火在體內繼續悶燒,終將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例如造成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腎臟病等慢性病和癌症。這就是為甚麼醫學越發達的今天,慢性病和癌症卻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西醫之父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金玉良言:「讓食物為醫藥,醫藥為食物」,與東方醫學「藥食同源」的主張,都明白指出食物是治療疾病不可或缺的良方,世上沒有一種藥物或化學食品可以讓我們更健康、更長壽或是更有智慧的。
影片來源:TVBS健康2.0